《相机》教案
发表时间:2025-06-072025《相机》教案。
《相机》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任务。
2、准备一些本地好种易活的花草彩图。
3、自制诗歌《心中的花朵》录音。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三课时略)。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歌,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为什么喜欢?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跟同学们一样珍爱花草,大家说他是谁?(生:老舍先生)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2、复习旧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二、)鼓励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学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充分提出问题,简单问题点名同学当场帮助解决。师将问题梳理后,把重点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2、同学们真会提问题,在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些问题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查资料或同学们相互学习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最难最关键的两个问题: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②养花的伤心事是不是养花中的乐趣?
(三)指导学文,解决疑问
1、自由读文,小组讨论弄清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学完后汇报交流,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然后学生汇报交流。
①指出文中直接点明养花的乐趣的语句。生找出最后一节齐读,从这节中你知到了养花有哪些乐趣?
②课文哪里可看出养花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课文三、四自然段可以看出。)
③点名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这节作者具体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具体写的?理解“门道”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指名或小组齐读第四自然段,并说说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作者养花很苦很累的?生读有关语句,在最能看出作者累的词句下画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作者从养花中悟出了真理。)让学生把悟出的真理的反问句改变一个说法,比比用哪句好。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深入体会大作家养花的苦与乐。
④从课文中哪里看出养花有喜有忧?(生:从五、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谁能有感情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刚才是怎样读的?(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的)你为什么高兴?这一节具体要求写了什么?生结合第五自然段具体说说高兴的原因。理解重点词语“秉烛夜游”。闭目想象老舍先生家小院里鲜花盛开的景象。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现闭眼:大家想不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睁开眼睛看看,展示鲜花盛开图,看到这些鲜花你在想什么?
⑤生自由读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这一自然段是写菊秧被砸死了,全家都好几天没有笑容,写养花的伤心事。)师:暴雨来临,邻家的墙要倒,老舍先生也没办法。在养花中遇到了挫折,用“~~~”划出最能表现一家人爱花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这节在文中作用。
2、重点讨论第六节,师:老师反复读了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文章是围绕养花的乐趣写的,而第六自然段写养花的伤心事,老舍一家在菊秧被砸死的时候,非常伤心,怎么倒成了乐趣呢?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说明理由。学生说不出时,让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再说,学生还说不出时,师指导学生将第七段养花的乐趣归类之后,再看能不能归为哪一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遭灾后,老舍先生抢救花草,使未被砸死的菊秧成活直到开花之后的快乐,帮助学生理解悲也是乐,体会喜从忧来。无所谓忧,也就无所谓喜。
(四)从《养花》现认识老舍先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师:老舍先生爱花呵护花草,真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大家对他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能说说吗?老舍不仅是作家,而且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老舍先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想到你们自己,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充分说。
2、师小结:是啊!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环境,也为绿色环保工作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收获和生活实际,写一篇《养花》读后感。
《相机》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及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4、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品味文本中父母的责骂,初步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借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对通过文字感受人物思想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法布尔父母的责骂语句,初步领悟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同步探究中的自学站部分。
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名言等。朗读《昆虫记》。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如: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
2、师生交流质疑问题及对法布尔的了解。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课件内容为法布尔资料)
二、检查预习: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记形。重点强调“栖、蠕、载”的读音。
(2)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描红,重点指导“昆、察、殿”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
(4)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在学生找到句子后,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借用文中的中心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哪些内容具体讲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里?
2、小组交流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主要又是写什么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里?
4、学生思考并回答。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指导学习第一段。wWW.Tv2288.com
1、通读第一段,了解这段中的环境描写。
思考:法布尔生活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说出:美、昆虫多)
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抓住“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丛生”、“小动物跑来跑去”来理解)
2、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告诉我们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会法布尔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他成为昆虫学家有较大影响。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品读第二大段。感悟“着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2至3自然段。然后概括这两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概括)
2、这只纺织娘的外形怎样?画出相关句子。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学生找出法布尔的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主要是通过“瞧”和两个“!”感受到,所以要读得语气强烈,读出高兴、激动的心情。
3、纺织娘最诱惑法布尔的是什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4、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三天前,法布尔……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5、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心情。
师: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三天。
师继续引导:这么长时间,一定费了很大功夫,想象一下法布尔从“听到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到“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期间会做些什么?
6、找到后心情怎么样?你又能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学生:终于。
学生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兴奋的心情。
6、小结:法布尔沉醉在纺织娘的美妙歌声中忘记了回家,不放过任何观察昆虫的`机会。可见他对昆虫是多么着迷呀!(板书:着迷)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默读4到10自然段,画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试写批注。
2、学生交流:
交流一: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采集和观察昆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通过“逮蝴蝶”、“捉甲虫”以及在“水底世界”观察到的“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交流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
从“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体会小甲虫在法布尔的眼里是多么的漂亮。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等词语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交流三:品读父母的态度部分。
出示课件,学生细读。(内容为课文的7、8两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学生尝试回答)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体会“责骂”与“责备”的区别,师小结:父母的责骂也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这样的侧面描写更加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板书:迷恋)
(三)、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学生回顾全文,由“着迷”“迷恋”到“痴迷”(板书:痴迷)感受法布尔的执著精神。
3、课文结尾讲到了法布尔由于对昆虫的痴迷使其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那么开头讲到对昆虫的痴迷了吗?(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头中心句“着迷”相对应)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六、通读全课,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引导说出“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表现他执著的追求,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七、出示《昆虫记》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抓纺织娘着迷
5、装满昆虫的衣袋捉甲虫父母的责骂迷恋
(侧面描写)
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
-
我们精彩推荐《相机》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相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