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发表时间:2025-06-182025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合集9篇)。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一、“三洲五海之地”
1.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地处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太平洋洋和印度洋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掌握三洲、五海、两洋,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位置,说明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作用)
二、世界的石油宝库
1.世界上石油储量大、生产石油多的地区。
2.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是世界上输出石油多的.地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炎热干燥。
2.该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海水淡化、节水农业、收集雨水。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亚洲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降水少且集中分布在夏季,气温年温差大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1,、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主要岛屿自北向南: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岛
2.、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仅分布在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多火山地震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因为四周环海所以在气候上海洋性显著。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对外依赖严重,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
3、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2、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1、世界海峡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美洲知识点
⑴白令海峡:“三线”交界处(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日界线通过的地方)。
⑵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巴拿马境内,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积的国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区:
①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平原;
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混血人为主。
⑹居民:
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等国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⑺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墨西哥以石油工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国。
④巴西的铁,墨西哥的银、智利和秘鲁的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3、澳大利亚介绍
澳大利亚,是世界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
4、海底地形特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15.9%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1.1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地图的组成:
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
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
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b文字式c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1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
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圆半圆
长度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等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平行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纬度
划分起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0°—180°(180°W和180°E重合)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度数+W或E数值+N或S
变化数轴半球划分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写出A、B的坐标(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
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判断A、B的半球位置(A:东半球、南半球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
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 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方向(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
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太阳光直射的纬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节气北半球季节
A 3、21 0°平分春分春季3、4、5
B 6、22 23、5°N昼长夜短夏至夏季6、7、8
C 9、23 0°平分秋分秋季9、10、11
D 12、22 23、5°S昼短夜长冬至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范围气候特点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终年炎热太阳直射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四季分明无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四季分明无
南寒带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终年严寒极昼极夜
北寒带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终年严寒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地图
1、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面积、岛屿最多、水温、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的大洲是亚洲,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气候
概念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7月最低;海洋上2月,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内陆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居民与聚落
很实用的地理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预习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同学们要将预习习惯应用到各个学科,地理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所以在预习时,除了要结合地图来预习,同时,要做好标记,哪里懂了哪里有疑问,这样,课堂上就会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2、认真听讲。相信大家都明白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努力完成老师发出的各项指令。因为老师上课之前是经过认真备课的,对每节课的过程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目的的要达到一个效果的,如果你落了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后续学习。如果疏忽课堂学习,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3、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每次上完课后要及时复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有问题常找老师和同学探讨,养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搞清楚决不罢休的学习习惯。每一章节学完后,要把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期中期末考试前也要针对考试范围全面复习。
学习世界地理要注意什么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
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怎样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
通知范文吧(tv2288.com)小编精心推荐: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如图p33图7.38、7.39)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请参照p34—35的笔记)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服务外包产业:掌握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发展条件(原因)、成果(P35);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源于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
2.印度的工业:①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②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③主要工业区:孟买工业区、加尔各答工业区、班加罗尔工业区。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7
第一节 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岛。(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
海陆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4)海岸线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3)河流特征:河流短小湍急。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资源特点:两多一少,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工业发展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说明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3、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4、工业分布: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5、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九州岛——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濑户内工业区;九州岛——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p18
6、对外投资对象: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现代结合。
2、民族和传统服装: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传统服装:和服。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中国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P23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 雨季种,旱季收 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4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平洋)p26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27“活动”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28)。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第三节 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如图p33图7.38、7.39)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请参照p34—35的笔记)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服务外包产业:掌握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发展条件(原因)、成果(P35);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源于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
2、印度的工业:①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②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③主要工业区:孟买工业区、加尔各答工业区、班加罗尔工业区。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第四节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1、位置和范围
(1)范围:由东欧平原和北亚地区组成,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位置:纬度位置;东、西两半球;处北温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南临黑海和里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美国(北美洲)相望。
2、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分布: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P37
(2)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点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降水较少,夏季较多。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俄罗斯东西部气候差异大,气温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降水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4)河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皆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湖泊。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8
1、世界海峡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美洲
⑴白令海峡:“三线”交界处(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日界线通过的地方)。
⑵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巴拿马境内,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积的国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区:
①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平原;
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混血人为主。
⑹居民:
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等国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⑺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墨西哥以石油工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国。
④巴西的铁,墨西哥的银、智利和秘鲁的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3、澳大利亚介绍
澳大利亚,是世界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
4、海底地形特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15.9%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9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到您,是最开心的事情。
-
推荐阅读: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热门12篇)
2025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实用十一篇)
2025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5(必备7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合集九篇)
2025初一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系列六篇)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分享九篇)
-
更多精彩的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继续浏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